自由小报:
1、本周四我们更新了大家期待已久的关于开放式关系的节目,这次Newsletter的主笔阿毛和小王便是这期节目的嘉宾。点击收听:《Vol.75 开放式关系:爱是最小单位的共产主义》;
2、「坏世界·好工作」系列的文字版也在持续更新!第一期:《好工作就像鬼,只听过没见过》;第二期:《宁做真学渣,不做伪学霸!》;第五期:《上班就像打游戏,但要选自己喜欢的游戏!》;
3、如果你也很喜欢写信并且想给我们写信也十分欢迎!可以发往:sysdpodcast@163.com。
小王:
亲爱的各位自由人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通过这期节目大家知道,我和阿毛一起想象了我们关系的可能性,【开放关系】+【东方浪漫】,我们合成了一张来自爱之国的无敌卡。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会因此一劳永逸,就好像饭要每天吃,还有很多实践和挑战等待我们。
节目里,加七问到我们关于如何处理嫉妒的问题。我这里也许还有三个补充。
第一个补充是一个我们没来得及说出来的规则:就是在我们决定走向他人的时候,我们彼此都要带着祝福出门。在我们还在争吵和心碎的时候选择外出,对我们和对他人都将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尊重首先发生在我们的关系里,嫉妒相对也容易应对。
第二个补充是一种方法。要去认识对方,要敢于见面,相互认可,有所交流。同时能从自己的伴侣处听见更真实的原因并分享这种欣赏,是我们能够互相尊重的前提。将伴侣口中的人与真实见面的人结合,对方的形象更丰满时,是我们面对嫉妒时的一种策略。我们也许不会轻易败给未知的恐惧,能更感应到自己伴侣的心意,并对此也由衷地感到快乐。
第三个补充是一个故事。很多时候,我每每会想到这个故事,让我能更好地面对嫉妒这个问题。这是我爷爷奶奶的故事。我的奶奶是东北的战争遗孤,在高中时曾有一个喜欢的男同学,这位男同学一家曾收容过我的奶奶。后来奶奶参加工作,到了南方。这位男同学则在东北与一位教师结了婚。我的爷爷奶奶在南方结婚定居以后,据说这位老相好的妻子还吃醋打电话过来盘问她的身份。但就在前几年,我的爷爷去世了。这对老夫妇本来只是南下到广西旅游,闻讯我爷爷去世的消息以后,却第一时间另外安排了行程赶来广州探问我的奶奶。那时,我陪奶奶去了他们订住的酒店。我的奶奶与那位老妇人相拥在一起,三个老人一同惶惶在这世上猝然面对时间流逝的恐惧、无措与孤单。在心碎的时候,他们选择了抱紧,为对方感到难过和珍重。是啊,这共情难道不才真正是人类之爱吗?时间的抒情往往迟到,这世上还有很多危机,我们永远无法单凭一个人就去面对。
最后是一点我们近况的update。我是一个人际交往非常慢热的人,但有的人在我生命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次五一,我们分别去见了在自己心里特别重要的那个人。在我这边的这位女孩子,在我认识阿毛以前,在我生活一筹莫展的时日,我曾收获了她的陪伴,我曾向她倾诉,写过很多杂乱的诗章,也有因为对方总是迟到闹过脾气。这一次见面的缘起是她即将离开广州,第一次离开我们同处的城市。但直到这次见面,我才终于知道我们当初到底是如何错开,我才知道原来对方可能有ADHD的症状,对时间盲感,可预期的关于快乐(奖励)的经验常常很难调取。她是低欲望的,行动力也常常受制。我这才第一次更多站在她的角度,用她的眼睛来看和想象这个世界,它是那么不同。临别的时候,她说她有点想吃甜筒,但说出来以后又觉得自己没那么想吃。她总是这样犹豫。我说甜筒既然曾经出现过,就要赶紧抓住它。我们告别以后过了几天,她给我发消息说:她会永远记得那个甜筒。
回来以后我和阿毛也彼此分享彼此的旅行,我们为对方哈哈大笑,也真正知道爱到和爱对是怎么一回事。这一次,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你看,我们想要的其实都很简单不是吗?一点信任,一点理解和一点陪伴,有的时候,它仅仅是一个被我们永远记住的甜筒!我们从彼此之间能收获的祝福将是我们的能量,而不必花太大精力去与【爱】鏖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注意力和时间投入到更多与爱无关但最终又与爱相遇的地方。
这世界有太多与爱无关的领域需要爱的到来,我们的爱就是风。
阿毛:
小王把我们平时探讨到的重要话题表述得很好(甚至好到我几乎要嫉妒那个永远被记得的甜筒了)!补充的也很多是我想说的。
本来看完觉得几乎没有什么好再补充,但刚刚跟小王又经历了一次短暂(不到半小时)的眼泪与安抚之后,又想到一些。小王看似轻松的温柔也来自许多不可言说的暴躁、忧郁与承受。
关于应对嫉妒的第四个补充,在漫长具体而真实的相处积累的“爱意潮汐”或“生活状态满意度波动”之中,当我们核心的安全感几乎要受到与其他人相对低频但“高光”的时刻挑战(她/他是不是真的比我更好更牵动与滋养你最深的灵魂?她/他是不是真的比我更能带给你幸福和快乐?于是我是不是最好离开?之类)时,我们也会带着祝福出门,但回家后彻夜争吵、失眠、甚至最终提起分手或是分居,也几乎总能在对方更深的情绪反应中彼此“低头”,而我的爱总不得不继续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源则在于,认知到他所感知、表达、描述、创作出的一切看似是另一个人的“好”,其实最终本质上都来自于他有多好,而不一定是另一个人,因此我也得以从本能或惯性的比较中解绑自己。(以及reinforce,从他也从自己的眼睛出发去爱他也爱着的另一人,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因为如果他无法首先相信那些美好,他便甚至连那样的愿都许不出,也看不见,就像有句话说一个人在这世界上其实并非他认知的自己,也非别人认知的他,而他几乎总是他口中的别人的样子。 “一个人以何种方式存在,取决于他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而就算被指自我麻痹或愚蠢自欺或贪得无厌什么的也都好,爱就是一种只属于勇敢地相信它的幸运儿的“相对”,与我们自身想爱、想做出美好的创造的欲望“绝对”地同消同涨。(当然这必须建立在能认可对方本质同样善良)也就是问题问到最后,“你到底爱不爱我”的问题仍是“我还愿不愿意爱你”,或是即便我也许已经一无所有,我还敢不敢相信自己被你爱着、被允许/需要爱你。
第五个更具体的补充可能是,我们会尽量选在大家都能和其他人做安排的时候差不多同时出门,而在比如知悉他正跟她共度夜晚而自己身边虽然也有另一个他,但仍一个人被“丢”在失眠中的时候,我还是清醒地认识到也继续练习“爱终究是人与自己的关系”,宽阔无垠的现实时空中,人就是也许拥有一百个恋人也仍会享受到完全不亚于一个恋人也没有的孤独的,而相信自己可以给到自己的安心、关爱、好奇比想象和已习惯的更多,才是任何关系中我们终极安全感的来源,也更能让我们从不断的自我观照或审视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主动观看、聆听与吸收另一个人的光芒。
第六个算是吵到几乎动摇彼此底层的互相认可的时候,在听对方“你如何”的否定时,尝试去抽离自己而去试着听到他/她也许真正在说的是“我如何”的自我防御,并试着再拥抱一次,也可以期待这场风暴过去之后,对方再主动补来的拥抱。
第七个也许是我们彼此甚至与其他我们爱着的人之间的爱意与委屈的表达,也在新的情境与旧的惯性中,有时笨拙,有时误伤,有时自我怀疑,有时无所适从,比如之前也在豆瓣看到一篇文章说“难道除了「我要和你结婚」之外就没有更饱满更终极的「我爱你」的表达?”,比如“我本来也知道爱不可被比较称重,但还是希望此刻能听到一些我对你有多重要的表达”。我们暂时也还没有发明创造或总结出什么最佳方案,除了耐心与更多的耐心。
如果谈恋爱无论怎样都要吵架,都要承受一个人时本不必承受的另一个人带来的“消耗”,那不如我们带着更多人的笑与泪与怒一起搅拌彼此,即使要犯什么错误、受什么教育,也趁彼此都还年轻,都还愿意相信也因此看到更多可能的时候,尽数体验好了。
另一方面,我想也许我们都是对自我成长或“追求真理意志(福柯)”更关注的人,也包括我们都尝试把现实不能承受的自我以及自我认知的世界的剩余放在创作里,所以我们更需要开放关系这种亲密关系形态的深入实践。也许哪天生活的重担、家人生命的时钟压得再紧一些,我们也无力负担这样几乎总是神迹与艰险参半的生活方式,但在那之前,我们珍惜可以这样去爱彼此、他人、自己和世界的每一分每一秒。也可能这样才更能让我们越过对结局的恐惧而真正抵达并居住于现在,像每一个我们努力修炼“不强求你如何,也因此不强求自己如何,而永远愿意先无条件去拥抱”而反而被完整与前进福佑的时刻。
如果一些看似是为了让自己快乐的决定总是显得自私,那我们可能要更加“顽强地接受我们的快乐(吉尔伯特)”,因为不经过对于痛苦的共情是无法抵达真正安心、坚实与饱足的快乐的,而真正的快乐有时比真正的痛苦还要求更强健的灵魂来妥帖体会与安放。我们还有希望,那让我们日渐窒息的,就还没有赢。
希望与更多在爱、想爱并受折磨的大家共勉、同在,也期待或许不知何时到来的新update(小猴捂眼🙈)(考虑到篇幅与potential new tips的重要次序,我还没有来得及写下对我生命中另一位极重要的男孩的介绍!这次先让那个永远被记得的甜筒赢好了哼)
随此自由人的Newsletter附上爱之国无敌卡的好运buff,随时起效,可转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