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小报:
1、本周四我们和播客「越烤越糊Overcooked」主播烤一起聊了亚裔电影在好莱坞的故事。点击收听:《Vol.73 从黄柳霜到杨紫琼,就差一杯珍珠奶茶》
2、如果你也很喜欢写信并且想给我们写信也十分欢迎!可以发往:sysdpodcast@163.com。期待又一种不同的连接~
我简直太喜欢写信这种形式了,可以说过往人生中有很多重要时刻和重要的人是通过信件开始与完结的。我不是一个过分迷恋于“仪式感”的人,但写信这个不大不小的“仪式”刚好可以满足我开启一段推心置腹的对话或埋葬一些耿耿于怀的过往,希望你也是!
PS:应加七要求,这封信要有to听众的形式和语境,我理解是不能有太多过于自我体验相关和解释成本太大的内容。当然无论最终成品如何我都可以大而化之的概括说“在这里留下的,是一个人生与另一个人生的交叉,是一个故事与另一个故事的共鸣。”虽有强词夺理之嫌,但的确是此篇分享的初衷,我就斗胆一试。希望你谅解!
近两个月来,围绕我整个人的主旋律就一个字:“忙”——工作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所以缺席了大部分的社交活动,也鲜少有精力追剧和深度阅读,就连加七刀架在脖子上安利的《重启人生》我也是趁着清明假期匆匆恶补了一下。倒是从工作场合的缝隙里接触到了几个人,生发出一些业已消逝的记忆碎片和莫衷一是的感悟,并在此以信的方式将这些不成段落的片段分享给大家。希望你喜欢!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非常痴迷于人物特稿和非虚构写作,寻找电影创作灵感之余也被他们的文笔功力所折服。而最近带给我很大震撼的文章除了《城堡里的马原》,还有谢梦遥的这篇《刘旸:你,看见我了吗?》,让我再一次臣服于《人物》作者对于人物描写的精准与细腻,为此我还拉上加七、一萌拼团了《人物》杂志推出的2023写作课。等课程全部结束之后有机会的话可再来分享下体验和感受,在此先按下不表。
刘旸教主,一位我非常喜欢的单口喜剧演员。关于他的经历人物那篇文章写的足够详实。我只是从切身角度聊下感受——年少的时候,我喜欢的是那种超级天才横空出世「被选中的人」的浪漫,欣赏「银鞍照白马 飒沓如流星」的快意恩仇,我笃信山川海河之中自有神明降临,迷恋「诗万首,酒千觞」玉楼金阙,醉酒高歌的少年意气。却唯独对于普通人努力奋斗的故事嗤之以鼻:不轻盈也不超脱,乏善可陈。然而伴着年岁渐长,经历过一些深渊和陷阱,当生命中的自我和解与沦陷循环上演。一个普通人「自救」与「挣扎」的故事反而更能带给我力量。我因旁听过单立人的「幽默课」而与教主结识,此前只是播客《无聊斋》的听众之一,看过他几个专场和开放麦,刷到过一些专访,直至「二喜」刘旸教主这个名字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但依旧没有如他的粉丝期待的那样「爆红」。生活里我们鲜少有交集,他只是作为「世界上另外一个完全相反的我」这样标本式的存在躺在我的社交圈里。不过说到底教主是一个很奇妙又有趣的人呐,我很少能见到有人把内心的不安全感、焦虑、嫉妒、欲望等非线性的情绪外化地如此彻底,也难以想象他是怎样在如此严重的所谓“精神内耗”中还可以有精力创作出那么多东西,也许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范本:一个完全不自恰的人是如何撑住人生的?他的微信签名“终生现役”这个词我也很喜欢。经纪人评价教主带给他的安全感「我知道事情交给教主绝对不会砸」。我也在努力成为这种人。
他的专场《伊卡洛斯》还在巡演中,结尾处他有这样这一段话——
在希腊神话,伊卡洛斯是一个特别不一样的人,他接近太阳,失败了,从空中掉下来。我最喜欢的一幅伊卡洛斯的画,就是一个海面,旁边还有农民在赶车什么的,海面中间一圈波纹,伊卡洛斯已经掉进去了,死在那个海里了,没有人发现,大家的日子照常过,波浪很静。这个角色给了我很大的代入感,从而给了我一种特别虚无的支柱力量。我觉得我做的事情,就是在接近太阳,最后可能没有任何波澜,坠落了也没有任何波澜。但是总要有人去往太阳那飞,哪怕你的翅膀是蜡做的。
07年大一的时候,我注册了豆瓣,从此走上了文艺青年这条不归路。豆瓣作为一家穷得特别理所当然的互联网公司,最初的时候特热衷于搞用户热度排行榜,而当时榜上Top10的人后来有几个已经完全在互联网上消失了,也有人阴差阳错的变成了同事甚至好友。2020年,工作关系辗转加到了影志的微信,彼时影视行业因为疫情摇摇欲坠,全线停工。所以直到2023年初才真正意义上达成合作线下面基。一番商务寒暄之后,我带着那会儿的小粉丝心态自然而然地问了下他这些年的发展经历。然后就吐槽了下现在大学对进高校路演的电影作品的审核已经严格到丧心病狂的程度了,要么就是完全商业化,No money No work;要么就是过不了审完全噤声,明明是能够全国院线发行上映的片子却过不了学校的政审。非常荒谬!然后我们就共同怀念起大学里的文艺参与氛围。他是80后,年长我几岁,聊起来之前会在学校里翻录电影DVD并且出租给同校的学生,一些市面上的小众佳片混杂着耸人听闻的十大禁片、港产三级片、意大利情色片等等各取所需,一片文艺复兴欣欣向荣的场景。而我们在大学时期也会有学校组织的午夜场放映,5块钱刷夜,虽然画质感人,但除了过期院线片偶尔也能看到娄烨、金基德、 李沧东、法国新浪潮、东欧、南美等小语种的影片。现在想来也是匪夷所思。那会儿看娄烨的《颐和园》,特别羡慕80年代末90年代初蓬勃的文艺气氛,一大帮人在一起建立文学社和诗社、写诗、读小说、讨论公共议题,参与各种运动……当然我无意褒贬或评判高下之分,只是忍不住感慨世事变迁。坂本龙一教授的逝世大概更加印证了这种感慨,那便是我们认识的旧世界慢慢飘散了,这真让人有点伤感。
我不是一个特别热衷于「社交」的人,也更不擅长。但我确实特别沉迷于操作某种小型的「社交实验」:比如我会给自己编织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设」脚本投入到某个完全陌生的团体里,然后隐隐期待会跟这群人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小岚便是我在上即兴表演课时认识的同学,在这个即兴团体里我的设定是痴迷磕CP的失业女青年+用爱发电型「同人文」业余写手。当然为了做实这个身份,熟悉起来之后我会时不时在群里分享自己不成熟的小作品,以周边的同学为原型,剧情通常是先甜后虐,越虐越嗨,偶尔写到尽兴的时候还会开一段车……很莫名的小岚同学在我的同人文里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大概是因为他也不甚在意让我觉得不至于太冒犯和造次。说起来追完《重启人生》之后我发现他的气质跟染谷将太饰演的小福很像,总是笑眯眯的,整个人很松弛且特别能娱乐身边的人,但又不是哗众取宠般令人讨厌。我对他知之甚少,“小岚”这个名字是我根据他的微信头像瞎编的,他的自我介绍只有一句——城市「打工仔」。还知道他喜欢韩国女星金高银,这个信息是通过课上的大脑联通游戏我猜中的,除此之外,他的名字、年龄、职业、性向、兴趣爱好等等我一概不了解。
作为“三分钟热度”选手,我很早就脱离了即兴表演的圈子,恢复影视民工的真身在现实世界里疲于奔命,捉襟见肘地讨个生计。之所以会提到小岚,是因为他经常会突然闪现,微信我一些莫名其妙的没有任何上下文铺垫的话:「今天下班有太阳,莫名的开心」「最近开始尝试学习摇摆舞,蹭合租室友的猫」「春天要多开心哦」「今天的月亮上面,有一颗很亮的星星。快去看!」等等,让人根本也不知道该回复什么。我从别人那里间接知道他一直在坚持学即兴,做了一段时间助教之后成立了自己的即兴表演社团,偶尔会接到一些小的商演邀约之类的。过了很久我回复他说「改天有空去看你演出哦」,他一口答应并承诺会给我留票,但其实也从未真的成行过。我对他没有任何社交压力,有一搭没一搭的回复他应该也不在意。加七评价说我于他有那种都市孤独中寻找树洞的感觉,而我会觉得他很像我杂乱的办公桌上随手插在矿泉水瓶里的绿萝,不耗费你任何的能量值,就在一个角落漫不经心地野蛮生长着,作为某种枯燥时光的点缀也还不错!
读到此处,你大概也洞察到此篇不乏有“标题党”之嫌,这跟电影《过春天》和春天都毫无关系,我只是特别喜欢“过春天”这个充满灵韵诗意的词组。在认识加七和自由人团队之后,我才初接触到女性议题和女性觉醒相关的知识,所以经常会没来由的提出各种“傻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女性意识觉醒的道路上,该以何种姿态对待你身边的男性,你的父亲、兄弟还有男生朋友?」至今我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以至于在开始动笔写这封信的时候,我还在担心明明有那么多值得书写的女性朋友,为何偏偏选了三位男人的故事来分享,会不会引起不适?但我全无挑战之意,只不过是在某部电影的首映式上,我同时见到了这三位,像是某种近乎玩笑般精心设计的巧合,姑且算是上帝给我的某种暗示和提醒,盘桓几日,还是决定记录在此,承蒙检阅,不胜感激!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下逛网偶尔刷到的某年《时尚COSMO》的卷首语:
不知在多少个四月,我重整旗鼓,我沐浴更衣,我下决心,我谈恋爱,我翻脸分手,我赌上明天,我出走,我创业。那即将开始新鲜刺激生活的想象,让我激动战栗。
让我不由得想起史铁生的这段话:“整个春天,直至夏天,都是生命力独享风流的季节。长风沛雨,艳阳明月,那时田野被喜悦铺满,天地间充斥着生的豪情,风里梦里也全是不屈不挠的欲望。”
江水船火,晚风杀人,荒唐人做荒唐梦。祝大家春天愉快!
2023年4月7日 DQ 写于上班摸鱼的间隙